文苑撷英
长衫下的灵魂与时代的困局——重读《孔乙己》有感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倪珂帆     文章来源:泾久公司     浏览量:27   分享到:

image1.jpeg

初次接触《孔乙己》,是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课堂上。彼时年少,只觉孔乙己模样滑稽,身着那又脏又破、好似被岁月遗弃的长衫,站在咸亨酒店,操着满口之乎者也,沦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多年后,重拾这篇经典,才惊觉那字里行间藏着的,是无尽的悲凉与深刻的时代洞察。

孔乙己的形象,极具辨识度,“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短短一句,便将他尴尬的社会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长衫,本是读书人的身份标识,象征着体面与尊严,可穿在孔乙己身上,却满是落魄与不合时宜。他不舍脱下长衫,融入短衣帮的劳苦大众,又无力踏入长衫客的高雅世界,恰似一只折翼的飞鸟,在社会的边缘苦苦徘徊,成了众人眼中的异类。在酒店里,他“排出九文大钱”,试图维持那可怜的体面,殊不知在旁人眼中,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挣扎,徒增笑料罢了。

孔乙己的悲剧,追根溯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恶果。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科举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独木桥。孔乙己深陷其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然而,命运弄人,他屡战屡败,既未能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又因长期沉浸在科举世界,丧失了其他谋生技能。

他不屑于如短衣帮般靠体力劳作糊口,却又没本事凭知识过上好日子,最终在生活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封建教育不仅没赋予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反而将他与现实彻底隔绝。

从人性视角审视,孔乙己身上有着善良与迂腐的矛盾特质。他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那一刻,眼神中流露出的温柔与慈爱,彰显出内心深处的善良。可他又迂腐至极,自命清高,死要面子。面对旁人的嘲讽,他总是用“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般荒诞言论为自己开脱,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感悲哀。他在精神上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与落魄,用虚幻的自尊掩盖内心的自卑,直至生命终结,都没能挣脱自我禁锢的枷锁。

当今社会,封建科举虽已成为历史尘埃,但孔乙己式的困境,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怀揣憧憬步入社会,却发现现实与理想落差巨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因学历、专业等限制,难以觅得理想工作。部分人放不下“学历包袱”,不愿从事看似平凡、“有失身份”的工作,求职路上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迷茫与焦虑,恰似孔乙己不肯脱下那象征身份的长衫。这促使我们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何在?是培养出只重学历、缺乏适应能力和务实精神的人,还是塑造能独立思考、在现实中灵活应变、创造价值的个体?

孔乙己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沧桑巨变,也照见人性的复杂幽微。它警示我们,无论处于何种时代,都应保持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既要有追逐理想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面对生活困境,切莫陷入自我设限的误区,要勇敢打破束缚,积极探寻新出路。同时,社会也应构建更公平、多元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凭自身努力实现价值,避免更多现代版“孔乙己”式悲剧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