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声鼎沸,鞭炮齐鸣。正值农历春节的喜庆日子,大年初六,立春日,参加了一场地道的关中农村婚礼,真是“彩軿牛女欢云汉,华屋神仙艳洞天”,现场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人们都想借着过年的喜庆沾沾一对新人的喜气,来年图个好彩头。
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物阜民丰,是三秦大地重要的粮仓,关中人口众多,婚嫁习俗也颇为复杂,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程序:一、接亲;二、拦车;三、拦门;四、婚礼仪式;五、婚宴;六、敬酒。时间基本上从早上7点出门,到中午婚宴13点结束。
早上7点整,接亲的人遵循“去单回双”的习俗,即男方迎亲人数为单数,接亲后人数为双数,寓意“添丁添口、双双对对”,从男方家里开着车队,浩浩汤汤的去往女方居住的酒店接亲。到达酒店后,先放一挂鞭炮,让新娘子知道新郎已经到来,做好准备。新郎和迎亲队伍到达酒店客房门外后,要利用他们自己的智慧、三寸不烂之舌和手中的红包让新娘的亲戚朋友把房门打开,打开房门后的节目就到了精彩阶段。首先,新郎和迎亲队伍得靠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到新娘子的两只鞋子,并由新郎给新娘穿上,当然这期间离不开用红包“贿赂”安插在女方房间里的卧底。然后新郎深情的对新娘做出以后对生活对工作的承诺和愿景,最后有才艺的新郎还需要表演一两个节目,博得大家的一致认同,才能顺顺利利的将新娘娶走。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车后,就开始了第二个程序。
迎亲的队伍接上新娘回新郎家的时候,新郎的亲朋好友就开始设置一道道的关卡了,第一道就是在路上将婚车给拦下来,好好跟自己的新郎兄弟说道说道,娶媳妇的不容易啊,对媳妇要好之类的,最后的目的就是“敲诈”新郎一番,要上一包喜糖和一包喜烟,也是好友们祝福新婚夫妇和和美美、绵绵长长的寓意。到了新郎家后,由新郎的亲戚小孩子们开始拦门,新郎要是想将新娘娶进门,就得给大家塞红包,塞喜糖,这通常情况下红包都包上一两块钱,主要是多包些红包,看着喜庆,一撒一大片,亲戚朋友们也都夸新郎大方。新郎顺便将新娘娶回来送进新房,历经不少“磨难”,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再多的磨难都会过去,化作平常人间烟火的一缕青烟。
婚礼仪式开始,才到了正式庄严的环节。婚礼司仪讲述着新郎新娘的过往,如何认识的,如何开始的第一次约会,又是如何取得双方家长的同意在一起的,一件件事情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但是都构成了一幅幅夫妻生活的画面。新郎面对着新娘,诉说着自己的告白,表达着自己的真诚,承诺着自己的诺言。新娘也被新郎真挚的感情所感染,双方互诉情愫,对未来生活都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大方些的新郎也会在台上给大家分享自己成功娶得媳妇的经验,让一众未娶亲的老哥们羡慕不已。真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证婚人上台宣读了双方的结婚证书,给这一场婚礼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最后双方父母发言、合影拍照,婚宴开始。
关中地区,嫁娶婚宴是一场十分隆重的社交活动,村里流水席的吃法是双方亲戚分批次坐席,女方先,男方后,体现了对女方亲戚的尊重。席位安排也十分讲究,男女分席而坐,长幼有序,通常八人为一席。上方的位置要留给长辈坐,上座可以爷孙(婆孙)同坐,意为尊老爱幼。落座后,开始上菜,先上八盘凉菜,再上八盘热菜,最后一碗甜米饭收尾。凉菜上齐后,由席中长者说一句“开始,抄”,众人都开始动筷子了。酒壶放在长辈的面前,由长辈先饮,长辈饮毕,壶转至旁人,旁人才饮。热菜上齐后,新郎新娘也就开始给大家敬酒,同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大吉。婚宴就在大家的吃吃喝喝中慢慢地结束了。
婚礼嫁娶,是中华礼仪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春节又是中国人的百节之首,所以在春节期间办婚礼是喜上加喜。同时婚礼也是两个年轻人长大,独立成家,脱离父母庇护的一个里程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婚礼是一个新的开始,预示着一个新家庭的组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一个新纪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