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英
三大行书赏析
发布时间:2024-12-27     作者:吴浩波     文章来源:新材料所     浏览量:83   分享到:

行书的书写行云流水,取法楷草之间,既无楷书的书写缓慢,也无草书的难以辨认,给人一种自然而然、一气呵成的书写美感。天下公认的三大行书贴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书写感情的当属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第一。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创作的。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在河北牵制住安禄山。后来叛军围攻常山,抓住并杀害了颜杲卿父子。颜真卿后派人到河北寻得其最疼爱的侄子颜季明的头颅后,泣作《祭侄文稿》。作者书写时,悲痛欲绝、悲愤填膺,浓郁醇厚的笔墨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叛军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愤恨感情,更体现出作者对兄侄遇害、失去亲人的悲恸情怀。作品中亦有大量的飞白笔法,显示出作者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为了感情思想的连贯性写出来的,字随情走,情绪跌宕起伏,字体笔翰如流,是作者平时积攒的深厚功底和精神力量的完美结合。《祭侄文稿》不仅是颜真卿对其侄颜季明的深深追思,更体现出了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转折点的有力写照。从此后,唐王朝对地方藩镇的掌控越来越松散,终于在公元907年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image1.png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自作两首五言诗并手书成稿,即为寒食帖。在苏轼众多的诗词中,这两首五言诗其实并不出名,但苏轼神一样的笔锋却让这两首诗在书法史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对于诗词本身来讲,全文使用了很多表达心情郁闷方面的词语如:“寒”、“欲惜”、 “萧瑟”、“小屋”、“空庖”、“寒菜”、“破灶”、“湿苇”、“坟墓”、“死灰”等,渲染出一种非常沉郁凄凉、孤寂悲惨的意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政治上被排挤被贬、精神上烦闷抑郁、生活上无助凄苦,这由内到外的惨淡愁苦共同烘托出强烈的感染力,将作者的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时运不济表现出了十足的张力。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每个字体都笔酣墨饱,神满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单从字体的书写来看在作者内心深处仍然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正如他写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这篇文稿中,作者巧妙地将诗画书三境融为一体,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不同的精神面貌,将诗词的愁苦与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融入到一件作品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image2.png

最神秘的《兰亭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现存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唐乾陵李治武则天的墓中。公元353年,王羲之 邀请了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和文人雅士参加兰亭修禊这一古代活动。此次聚会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起来,酒酣微醺、乘兴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序》。‌王羲之触景生情、文思泉涌,感慨到天地之无穷、人生之渺小,盈虚有数、兴尽悲来,即兴成就了这篇飘逸、传神、飞扬、招展的行楷书作。

作成之后,有人将兰亭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做了一番对比,认为兰亭序可以与《金谷诗序》相媲美,让王羲之高兴了好久,其实《兰亭序》的造诣成就高出《金谷诗序》好多。

image3.png

《论语》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