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将毛姆比作一位冷静的外科医生,他的笔触如同精准而锋利的手术刀般深入剖析人性,总是无情地将隐藏在深处的人性暴露在日光之下。我最初对毛姆的印象是从广为流传的《月亮与六便士》来的,彼时读完那本书,便深深为这种文风着迷,自然想着再读一读他同为人性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刀锋》。
《刀锋》的故事并不复杂离奇,毛姆只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了书中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倒是主人公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因独特的生活境遇而形成了各自的人生观,他们大多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成就了精彩有趣的人生。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群像作品,正是这些纷繁精彩的故事交织,成就了一本隽永流传的名篇。
读者们对这本书的主角一直有些争议,很多人说一定是是退役飞行员拉里,他摈弃世俗,特立独行,漫游世界寻找人生的答案;然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是作者着墨更多的艾略特——其实这也是讲得通的,拉里周游世界寻求生命的意义,自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艾略特热衷社交,渴望跻身上流社会,常常邀请主人公赴宴,当然与主人公的交集更为频繁。
主角之争或许是读者对这本书所传达的观念之争。很多人说艾略特一心钻营,晚年却略显凄凉和孤独,没能像拉里一样,寻求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一生的虚荣如同镜花水月,反倒是勇敢、坚毅的拉里,找到了人生最终的美满。只是,在我看来,作者并未去评价孰优孰劣,反倒是描绘了艾略特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理念和信仰的坚持,最后他也如愿穿着先祖的服装、配着长刀体面地葬在了自己建造的教堂里——我想,艾略特大约是带着幸福与世长辞的,对他来说,人生也是圆满而无憾的。正如同毛姆在书尾所说,“书中和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
彼时我读到《刀锋》的结尾时,播放器中《明日晴れるかな》的旋律恰好缓缓落下,我想着,关于明天的未知,其实答案早已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正如毛姆借笔下的角色布吕诺船长说过的:“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是个很幸福的人。”就像坚毅的布吕诺船长一样,只要心中充满热爱,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