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去世已32年之久,但其《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文学作品依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热情。青年作家王刚(秦客)、王晓飞合著的《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陕西人民出版社),为我们再次认识“文学路遥”和“想象路遥”提供了另一种参考。
阅读《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不难发现两位作者既充分借鉴了有关路遥的大量文献史料,又运用了此前《路遥年谱》写作积累的考证资源。可以说,这部传记作品以数年前所出版的《路遥年谱》历时5年搜集资料、走访调研所得的扎实史料为基础,又结合近年来相关史料的新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为读者勾画呈现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立体、本真的路遥形象。
就笔者阅读的几种路遥传记而言,每位作者对于传主文献史料的处理、勾勒及叙事都不尽相同。比如,《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中对路遥的出生地——清涧的人文历史背景进行了着重刻画,从而在文化人类学的宏阔视域中阐述路遥之为路遥的文化精神根脉所在。作者的笔墨重在刻画“文学路遥”形象,并以此为中心勾勒“文学路遥”这一形象的轨迹变迁。可以说,从路遥成为“王卫国”的代名词开始,这本传记的重点即凸显于读者眼前——从写作的准备期到《人生》一举成名天下知,再到酝酿写出《平凡的世界》,后又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贯穿了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写作前后的谱系枝蔓,为读者完整地展现了作家路遥的童年、求学、写作等不同时期的精神镜像。若以早期、中年及晚期三种风格划分一个作家的写作生命过程,那么路遥的“中年写作”正如他的弟弟王天乐所述:“他有一种预感,中年已经成了他的晚年了。”在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集中,我们也看到了路遥对写作生涯的总体式、宿命式的总结与回顾。如这部传记结尾处所言:“路遥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他终于走完了自己无法从容的一生,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道别。但对于路遥的精神生命来说,他创作了不朽的作品,他的精神生命在人世间扎下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这部《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为重返路遥的生活现场与文学场域提供了一种情感、一种经验、一种视角。唯有怀抱自我的生命体验,我们在进入路遥文学世界时,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路遥笔下那些人物的选择与无奈,才能理解路遥所始终坚持倡导的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揭示”。只有植根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土壤”,才能在“无数个焦虑与失眠的夜晚”,成就属于自己飞翔的句子。
“黄土地”这一块诞生与滋养生命和艺术的厚实土壤,对路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他者的声音回廊里,“我”听到了言语的经验;在经验的“转换场域”,众生说话。一切,开始有序上演。《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为我们解读路遥的人生漫游与创作,让我们看到了路遥的人生虽然无法从容,但那种永远向上的生命意识,始终并将继续催人奋进。(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