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书的时候,时常会因为未来而迷茫,不知道进入职场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特别当时学的是材料化学,号称四大天坑之一,找工作难度极大,而在西安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庆幸的是,在即将毕业时,我进入了隆基研发部,工作三年后来到了陕煤负极研发部,一干又是5年。几年的研发工作让我对这个岗位有了些认识。
上学期间,我们是研究生,以研究为主,而进入企业,是做研发。学校做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个问题,去探索其性质和变化规律等,重点在“研”。企业的研发,除了研究规律和性质外,最重要的是要开发,即利用研究出来的经验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价值,通常是要形成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因此,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研发需要更多的对接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了解上下游和竞争对手。
各个公司不同岗位的研发也有一定区别。第一种的研发,是基于现有工艺和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特定问题。当时我在隆基做硅片切割的研发,就属于这种研发。隆基是光伏单晶硅的龙头,具有成熟的产品产线,我们的职责主要是针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降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那时的要求主要是熟悉生产环节,了解生产环节的设备、操作、能耗、辅材等等,然后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辅材寿命、提高材料利用率,再通过一套成本核算表,核算成本降低的程度。由于光伏行业竞争激烈,单片硅片的成本通常精确算到分甚至更小,一点小的改变就会有很大不同。第二种研发,是要对接客户,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这种产品,通常是市场上有的,通过查阅资料容易实现的。我们泾河公司现在的研发就属于此类。泾河公司主营业务是正负极材料,而目前市场上正负极材料很多,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对材料有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再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这就要求我们紧跟市场,了解上下游和同行市场现状,熟悉材料性质及材料生产过程,能及时响应客户要求及市场变化。第三种研发,是运用技术经验积累,改变行业。最近美国公司group14新推出来的新型硅碳材料,就是基于这种研发。硅碳材料的痛点,就在于硅的膨胀。传统的硅碳结构,虽然都能缓解硅的膨胀,但整体性能总不理想。但group14公司通过新的结构设计,利用多孔碳基体将气相产生的纳米硅固定在碳骨架的孔隙中,起到了很好的限制膨胀作用,产品经多方测试,性能优于传统硅碳,该产品可能会改变现有硅碳行业。
三种研发对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基本的能力,是文献总结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在学校期间做研究阶段培养的基本能力,做好文献总结可以更快的了解一项技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实验,实验操作能力可以确保我们得到的实验数据真实可信,少走弯路。第二种能力,是专业技术积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基于大量的学习和操作,多观察多讨论多总结,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能力。要解决一个问题,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注意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核心主要有三个,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培养全局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而要养成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去看问题。次者是事物是有关联性的,要透过现象,看破本质,需要了解系统内部运作的规律,看清发展方向,才能让我们对问题洞若观火,掌控全局。再者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是不变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你彼时了解掌握的,可能就不是此时的真实反映了,这个要警惕。第三种能力,是资料搜集能力与产品设计的前瞻性。这里的资料搜集主要是市场信息的收集,要对市场上的同质产品或可替代产品进行梳理归拢,横向方面同质产品及竞争对手对比,纵向产品上下游原材料及客户需求掌握,从中发现现有产品的问题或不足,可能是性能上的,也可能是价格上的,从中找到产品的痛点,进行设计分析,这对沟通能力也有很强要求。而最难的就是前瞻性的设计,这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了解现有竞品,找准方向,进行创新性颠覆性设计。这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和市场敏感度要求极高。
从学校的研究到企业的研发,是综合能力逐渐培养提升的过程,不光要有研究的思维,还要有经营的思维,要多从客户、市场、价格的角度考虑,以最经济的方式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东西。个人的研发能力提高需要不断积累学习,而每个人的一点提高都是推动公司研发实力的一份力,每个研发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