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生活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01     作者:王景宜     文章来源:西安分公司     浏览量:374   分享到:

2020年游玩敦煌时,它的美深深地吸引了我,千年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清香爽口的李广杏,甘甜解渴的杏皮茶,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文化,都成为了我对敦煌美好的回忆。当时只顾着游玩,也只是跟着人群匆匆走过几个洞窟,并没有对莫高窟艺术有透彻的了解,但它的美,一直在我的心间留存。偶然间看到《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弥补了我对敦煌的知识欠缺,敦煌的美丽和文化,生命中的重要价值,成长和信仰的力量,在这本书中,都找到了。

图片1__1.jpg

坚守大漠,她是敦煌的女儿

真正了解莫高窟,了解敦煌之前,在这本书中我先了解了樊锦诗。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艰难困苦的生活、为之奉献的事业。她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敦煌的女儿”是人们对她亲切的称呼,书中第七章正是以“敦煌的女儿”为章节名,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章节。书中说到,由于工作原因,樊锦诗在生第一个孩子时,丈夫不在身边,等挑着满满两担东西的丈夫从武汉赶来时,他们的孩子已出生好几天,听说孩子出生时连一件衣服也没有,他的丈夫难过的直掉眼泪。她说:“如果说我从来没有犹豫、没有动摇过,那是假话。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确实是两个世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感到孤独。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刮风,窗外刮风屋内下沙。我常常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把我给忘了,北大把我忘了,老彭也把我给忘了。望着黑黢黢的窗外,我不止一次偷偷掉眼泪。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樊锦诗用40多年的坚守,潜心考古研究工作,克服生活中的种种艰难,我敬佩她的毅力与坚持,佩服她有着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仍然能够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美轮美奂,敦煌石窟艺术的美

记得当时置身敦煌,我就像一个时空旅人,穿越在丝绸之路的光影中,看到沙漠中的排排驼队,仿佛各路商贾、使者、僧侣在此汇聚。后来我了解到,自大汉至大唐,800年的岁月流转,丝绸之路高度畅通,除了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与唐朝友好通使的国家已经达到70多个,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队、僧侣等沿着这条通道不断地来唐朝访问贸易和求学,敦煌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成为当时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异域的面孔,还有各国的特色服饰,那样的场面,比起万国峰会也丝毫不逊色。循着丝路留下的文明讯息,敦煌,这座神奇的丝路重镇以它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孕育着每一粒文明的种子。发达的商贸、流通的货物催生了敦煌城市商埠文明的灯火,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融合。今天,隔着遥远的时空,借助惊艳的壁画遗留下的讯息,好像能使人跨越历史的尘烟,去感知它当年的衣袂繁华。衣裙飘曳,随风舒展的壁画,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自由快乐的境界。

科学管理,保护莫高窟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几代莫高窟人为之付出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从大漠中的无人区,到世界瞩目的研究院及络绎不绝的旅游景区,他们走过许多风雨和崎岖之路。樊锦诗在书中说到“我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认识到一点,那就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当时地方上一些人认为划定的莫高窟保护范围大大了,他们提出将已经划好的保护范围缩小来搞开发,而这样做,会破坏莫高窟周围的历史环境和风貌,樊锦诗绝对不同意,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守住了保护范围,守住了莫高窟周围的历史环境和风貌。到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文物保护工作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樊锦诗在工作中会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在莫高窟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积极提出建议,并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保护和管理的有关情况。

敦煌艺术数字展示,即数字电影放映,是莫高窟旅游开发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展示方法在游客参观及保护文物方面做到了很好地平衡,既满足了游客参观敦煌艺术的需求,又不影响石窟保护,真正做到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数展中心从立项到建设,再到最后投入运行,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波折,她说:“在这背后有一个大家看不见的因素,那就是——研究,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之上。”樊锦诗会经常在数展中心走一走,去听一听游客真实的声音,还会四处取经,学习接待经验,提升游客中心的服务水准。莫高窟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参观流程,游客中心试运行后得到了极好的反响,参观模式的设计和制定缓解了游客压力,也让游客获得了高品质的游玩体验,同时达到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这一切都离不开樊锦诗以及整个团队的潜心研究。

图片2__1.jpg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到:“在樊锦诗身上,呈现着一种少有的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当我这样感觉她的神气的时候,我发现,这正是我面对敦煌壁画时候的关于美的体验。壁画穿越历史的美,那种沧桑中的清雅和灿烂,在这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渗透在一个人的气度之中。她的高贵来自她思想的严肃、庄重和纯正;而那种深沉也许来自长年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忧思,来自她对莫高窟这一人类绝无仅有的宝库的现在和未来的强烈责任;而她的童真,年届八十却依然如少女一般纯真的笑容,是伟大的艺术和神圣的使命所赋予她的那种安宁和静谧的心灵所造就的。”她有着坚定的意志,以艰苦求卓绝,她与她所从事和坚守的事业融为一体,她身上的所有美德都会激励我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