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宋代苏轼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流转近千年,现代林语堂讲“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小时候读书为考试,长大后读书为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改进工作,陶冶性情、教化心智,领悟生活百态,体会多味人生。
一开始看书有一种知识浩瀚,扑面而来的茫然无措感,真正拿起书开始沉下心看就会根据兴趣有所选择,在某一方面看的多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偏好,如果还想有所突破,就会有意涉猎一些其他知识。逝水流年匆匆过,读的书多了、时间长了,骨子里就会浸润一种书香气质,自成风华。以前读书是喜欢什么读什么,最近三年,开始有意识的做读书计划,每年给自己规定20本书,其中温故知新5本,新开15本,管理书籍至少1本。
今天集体的读书活动要求围绕“业务+”模式谈读书,我看过的业务管理书籍不多,最好看的一本叫做《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托马斯·彼得斯),他用近乎直铺的语言通过案例讲述管理思路和方式,受益匪浅也不觉得晦涩难懂。看过最实用的一本PPT演示之道,不过平日不太操作,很多具体内容已经忘记了,这也说明了看书要常思常新,常用常进。
平时阅读喜欢搜索畅销书排行榜,捡有兴趣的获奖文学作品看。今天我最想分享两本写阿富汗的书,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通过这两本书我们能够很直观的了解到战前的阿富汗是什么模样,外敌入侵和国家内乱是什么情形,战火硝烟中广大民众如何自处,以及无处不在的坚贞的宗教信仰、等级森严对立的种族矛盾、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等等。很难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还有这样的绝望境地:人命尚不如蝼蚁,外国军队入侵本土,武装分子对抗政府军,上等人倾轧下等人,男人欺负女人,内外交困,国家羸弱,民不聊生。所幸的是,我们也看到,绝境之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对人性光辉的讴歌。
与《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并列畅销的还有一本书叫做《黑曼巴男孩》,通过一个索马里男孩的流浪和成长,呈现了几乎整个东非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与动乱,也再次述说了生命在面临困境时,人类承受力的极限。因此出版商一般把这三本书合在一起推介,推介词也很吸引人:在《追风筝的人》中得到洗涤,在《灿烂千阳》中收获感动,在《黑曼巴男孩》中得到救赎。看完这三本书,内心真的会生出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对现实生活美好的感动。
看书过程中,对战争还有一个特别体会,就是战争对人的掠夺以及对人的生存生活环境的破坏。与前两本从国家受难、民众遭殃层面写战争不同,《最残酷的夏天》从一个士兵的亲身参战经历,如实叙写了美国发动的对越南战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并不是新闻上播报的总是统筹有方,指挥有道,也还有许许多多的混乱不堪,夺人性命与被人掠夺都是残暴又惊心的事情,都对人性是巨大的扭曲,对精神是严酷的拷问,对心灵造成不可逆的创伤。与之相同的,《第22条军规》也从一个二战士兵角度展示了无休无止的战争对士兵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通过小说描写战争的还有《静静的顿河》中的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与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革命进程和意义不同,小说以更加生动的形势描写了战争引发的社会混乱、生命消亡和家庭破坏,真正参加战争的人都未必能够领会战争的意义,就像一份工作,有人付薪就有人卖力卖命。日本一直被电视电影荧屏和课本书籍描写成武装爱斗份子,但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熊在他的《远山淡影》作品中,却细腻深刻的描述了原子弹爆炸对广岛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心理阴影多年随行。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对生命总是不友好的,无论输赢总是会以生命为代价。因此,和平,确应得到倍加珍惜。
通过作品中他人的生活,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我认为是提供了另一双看待生活的眼睛,另一个发现世界美好的窗口,另一个更加平和宁静的心态。让我们能够跳出现实看现实,跳出自己看自己,客观冷静又怡然自得的对待自身处境和生活世事。世上有太多比我们更好的人,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好的人生态度,与之相比,我们应该更加自省自警,自律自爱,心怀希望、脚踏实地的努力生活;世上还有很多不幸的人,不幸的事,与之相比,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心怀善意、至真至诚的关爱亲友他人,毫不吝惜的给予爱和得到爱。
我们是幸运的人,我们要做传递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