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生活
【玫瑰书香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21     作者:     文章来源:新能源所     浏览量:1388   分享到:

生活是一场光荣的奋斗

胡东梅

    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拿起《平凡的世界》,每次读完都忍不住感慨:原来平凡的世界也可以这样精彩!它虽然只是一部虚幻的小说,但却在我心里重建了一座名叫现实的大厦,让我学会有心感受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毫不夸张的说,《平凡的世界》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食粮,每次遇到困境又茫然无措的时候,它总会带给我莫大的勇气使我坚定初心,一往无前。

   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或许是因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又或许是因为他的结局与我期望的背道而驰,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选择远离家乡去做了揽工,那无疑是社会最底层的廉价劳动力。但社会的残酷和整日繁重的劳动并没有将这个少年压垮,他反而抓住机遇获得了铜城煤矿的正式编制。虽然城边远环境艰苦,但他仍然不忘通过读书提高自己,不受环境同化,一直默默努力。我多希望作者可以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他和心上人一起来到大城市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虽然最后少平仍然平凡,但他对理想的执着、对家人朋友的负责、对工作的用心以及他内心的强大和坚毅,像太阳一样温暖了他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也是有梦想有目标并不断为之奋斗的人,我要像少平一样用自己的坚毅勇敢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许最终我依旧平凡,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光荣的奋斗!


玫瑰书香

闫妍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集结重兵意图大规模进犯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做出主动撤出延安的战略决策。此后,周总理仍留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全国解放战争,却与夫人邓颖超分隔两地。同年中秋前夕,周总理望月入怀,给远在他方的妻子寄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山居过节,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几串葡萄。对月怀人,不知滹沱河畔有无月色可览,有无人在感想?九个年头了,似乎我们都是在一起过中秋的,这次分开,反显得比抗战头两年的分开大有不同。不仅因为我们都大了十岁,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

    此时恰逢全国土地改革,总理在信中还嘱托远在东边的妻子多同农家兄弟姐妹学习,学习他们淳朴的内心、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灵魂。信中展言道:“农民的健美,不仅是外形,而且还有那纯朴的内心,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坚强,坚定的意志,勇敢的行为,这在被压迫的群众中,更是数见不鲜。你从他们中间自会学习很多,只要不太劳累。我想半年的熏陶,当准备刮目相看。”

    我想半年后总理若见到爱人,定能看到一个奋发激扬的女子,看懂了尽管世间多有苦难与不易,也还有千万的热情与坚持。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纵有千难万难,心有理想便只顾劈风斩浪,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奔赴向前。

    时光在激流中左奔右突,溅起漫天星河。我在看这封家书时,不可自抑地感慨石窑洞外动荡不安的火光中还有这样的希望和温情,有心系家国的慷慨,有奉献人民的安然。两块月饼,几串葡萄,于今看来十分琐碎平常的事物,在那样时局吊在悬崖边儿的时刻是如此难能可贵,值得在家书中腾出地儿来细细描写,八个字读来满纸的欣悦与温暖。

    那时候,节日里的奢侈都是在不知何时了的战乱中偷来的片刻安宁与幸福吧。每一个为着理想不回头奔向前去的战士应该都想着有一天能用满腔沸腾的热血填平那腐朽的、吃人的深渊,填出一片广袤无垠、安宁祥和的土地,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辈们能安心回家团圆。

    恰如此时,又一个中秋节的前夕,我正打算收拾行囊准备回家,问候一下辛劳的父母,团团圆圆过一个满月夜。如今幅员辽阔的祖国已不会被外敌高筑的炮台燃成一片焦土,也不必有大批的战士用血肉之躯去讴歌自由。我们从老一辈革命家手中接过的旗帜始终都在猎猎狂风中飘摇,风从来没有停过。但我仍深感有幸,有幸能身处如今的盛世中,有幸能在书信中窥见过往环境的险恶,斗争的不易,热血的浪漫和刻骨的柔情。现在的好时光太值得珍惜,值得我们珍而重之的放在心里细细品赏,赏春有百花,赏夏有凉风,赏秋有高月,赏冬有白雪。然好时光还应变得更好,那年的理想信念至今天远不是终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的使命踏着时光递过来,我们也要扛起一家乃至一国的荣辱,此刻正是人生好时节,不知未来几何,但争不负朝夕。

    这个世界从不平静,海的深处暗流激涌,海岸上时刻都有不善潜行的生命在浅滩上逐渐戗灭,但并没有那么多的英雄来拯救世界,只有一个个平凡的生命,他们学着变得强悍勇敢,迎接随时到来的危机和挑战。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明知前路跌宕起伏,仍旧充满勇气与热爱。愿指间有玫瑰的馨香,亦有钢铁的悍勇。


成就从改变开始

——读《终身成长》有感

顾由琨

    秋意绵绵,闲来无事,沏一壶清茶,读一段文字,品一番玫瑰书香,不知不觉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于读书也是情有独钟的。其实,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最近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终身成长》,这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集结数十年研究撰写的一部心灵书籍。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才智和努力究竟哪一个才最重要?能力是否能够通过努力而提升?是满足既有的成果还是积极探索未知?书中从两种思维模式为我们分别解读了人生中的困惑和难题。

    身处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感到彷徨无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无能为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挑战,寻找突破。固定型思维模式习惯于根据既有经验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致力于积极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始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挑战。同样一件事,两种思维模式两种心境,自然也是两种人生态度。所以说认知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书中,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的一句话:我不将世界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与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与其说,思维模式是我们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不同,不如说它是我们意志力的外在表现。如同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我不行”和“我可以”也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使是同一环境下成长的双胞胎,最后也会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变成境遇不同的个体。

    就如同作者所说:人们获得成功并不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聪明是与生俱来的聪慧,努力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而对于成长型模式的人来说,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就会逐渐走向成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很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认为个人能力有限,再学也是不可能突破自身限制的。可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从挫折中学习,从批评中学习,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能量,获得灵感,面对机会和挑战,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在不断地尝试和失败中积蓄力量,最终获得能力的提升和事业的成功。其实,人最初的智力相差无几,谁的成功都不会是天赋使然,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努力和汗水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助推剂。

    读这本书,更像是一种自我解析、自我鉴定,在这里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生活中自己的影子。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我们无法明明白白做一个划分,或者直白说,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通过读这本书来辩清自己,找到出路,就是改变思维模式的开始。正如作者所言,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固定思维模式去看待问题。害怕被点名,害怕新环境,害怕交际,每天从事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一些小的挫折就会引起情绪的跌宕,喜欢从别人身上找毛病,喜欢在借口中逃避责任。

    也许,我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享受努力的过程,要花费很久的力气才能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思考,但通过接受自己,观察自己,教育自己而后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展现在面前,从这一刻起,让我们开始努力,从改变习惯思维做起,那么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我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