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太极拳吴公仪与白鹤派陈克夫“打擂”事件,吸引了港澳大批民众关注,可见当时人们的“崇武”之心。《新晚报》编辑慧眼识时务,督促副刊编辑陈文统撰写登刊了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定笔名为梁羽生。真人决斗实际未能使人过瘾,观众们便被书上的武林吸引。从此,武侠小说成了支撑《新晚报》的台柱,也成了观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1955年,梁羽生结束了《草莽龙蛇传》的连载,恰逢赶上梁羽生出差,如果明天的武侠专栏没有续作,不仅报纸上得留白,也会被其他报纸抢占市场。就在此时,另一位年轻的编辑被赶鸭子上架的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位编辑表示,自己从来没写过小说,无奈市场的压力,连夜赶稿,次日,新的武侠小说跟观众们见面,名为《书剑恩仇录》,这位编辑将笔名定为金庸。自此,涌现出诸多武侠作家,创作出一幅幅绚丽的武侠山河绘卷。梁羽生的开创与历史,金庸的时代与招式,古龙的意境与悬疑,卧龙生的心理与言情,黄易的武道与哲理的融合。
自此,武侠小说的时代来临,武侠小说也频频被搬上电视屏幕并多次翻拍,这种万人空巷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试问当时哪一个热血男儿不想一人一剑徒步天涯,哪一个怀梦少女不想天下豪杰为己争锋。路见不平一招撂倒惹事的混混,身陷囹圄也总有仗义大侠搭救。此时的“江湖”可谓是风头无两,一时间,人们对于“江湖”充满膜拜向往,黄土漫天的客栈,幽深的城楼,往来的走卒贩夫,眼花缭乱的门派,尔虞我诈的江湖争斗,更重要的是还有独步天下的武林绝学。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武侠小说市场却苟延残喘,无论是原创小说还是影视翻拍,都很少有惊艳众人的佳作。可能是前辈们太强,后辈们无法望其项背,亦或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武侠小说的基础是“武”,而非侠。经过好奇、夸大、崇拜、盲目跟风的岁月,现在的人们对“武”的了解日趋现实和成熟,归于本真。近些年网络仙侠小说与其影视剧异军突起,市场已经证明,武侠小说的一招一式已然过去,武侠的局限性就在于想象力的局限,昔日你武侠能轻功腾飞数丈,内力一掌击毙敌人,今日仙侠能羽化登仙战至洪荒,超级英雄更是能上天入地,在宇宙尽头与创世神谈笑风生。人总是在不断追求更厉害更神奇的世界,曾经的娱乐不过是蛐蛐,皮影,戏曲,木偶,相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摒弃了旧时的娱乐,比如曾经描写的孙大圣的三千丈法天相地,任当时的观众想破天也不过是一只大猴而已,但当这种描写被具象化的展示在荧幕上,加之特效音乐,带来的震撼是武侠剧无法企及的。
武侠剧的局限性使得它很快被市场冷落,乡野之间,千军万马中翻转腾挪的一招一式已经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了,人们更愿意看的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进入黑洞的星际穿越、猛兽战甲的巨人之战等等。不可否认,武侠的确还有很多死忠粉,但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群体,市场是观众需求的反应,现在的观众需要的是更多新鲜的全方位的视听刺激。
或许武侠的没落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近些年频频被打假的“武林高手”,颇有当年“打擂台”事件的味道。或许是因为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娱乐。武侠时代已成飘渺,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武”已归于原始本真,但“侠”还在,只是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挖掘它,“侠”的精神还是会继续活跃下去,毕竟每个时代都有“侠”一样的英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