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他和他们,他们都是煤炭所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一员,但他们都是各自项目组的得力干将。当他们践行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把煤炭所的特色技术一项一项的吃透时;当他们怀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才把煤炭所的宣传册一页一页的写厚时。有的人你有多长时间没见他们了?
他的白牙在黑暗中如此耀眼
他是一个皮肤黝黑,不爱说话的陕北汉子,印象中头上再扎上一个白毛巾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的庄稼人,可他没去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炙热,他把白毛巾围在了脖子上带到了井下体会着一丝温暖。那时他刚来单位,领导给了他一个方案,说你好好把这技术学习了解一下,过段时间就去现场指导推进项目工作。刚拿上材料的他也是一头雾水,以前在学校也没多少现场实践经验,就一个方案成了他全部的救命稻草。为了熟悉推进项目工作,他一头扎进方案和文献中,反复思考现场注意的环节和要点,一遍遍总结,一次次脑中反复演练,才让他第一次下井“指导”显得没有那么迷茫。
为了把技术尽快吃透,他开始了一段比矿工还矿工的生活,矿上员工一般是三班倒,而他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那会设备刚投入井下使用,为了全面摸清设备的性能和应用效果,他每班必跟,有的时候矿上人手不够,他就上去搭把手,抬钻杆、铲煤泥、拉电缆,啥都干过。当设备遇到问题时,他比谁都着急,一面要冷静的分析问题,一面要全程跟进处理解决问题,有一次他为了处理设备的问题,一个人在井下连续战斗20多个小时,矿上的工人轮了一天班,他还在那,连矿上的员工不敢相信的问:“你咋还没上去?”,该项技术当时刚起步,有很多参数都需要现场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后续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为了检测该技术的应用效果,他就组织工人开展测试,该矿是冲击地压矿井,为此他做了更充分的安全防护措施,可即便如此,矿上的工人也不愿意配合干一些工作,为了尽快拿到试验数据,他就自己冲上去拿着蛇皮袋对着钻孔口接煤渣,一袋又一袋的重复着。后来有个工人给我说,那天他上井之后,吃饭连筷子也拿不住住,只能手一抖一抖的拿勺子在那吃,那种场景即可笑也可怜。也就是这样的坚持和努力,让工人们也渐渐佩服起来,那个满脸黝黑漏出的白牙此刻才那么耀眼,项目也顺利圆满的结束了。
他的“麒麟臂”如此刚强
他是一个从研究生阶段就习惯了穿上衬衣皮鞋的煤矿雅士,他是一个说话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的煤矿守护者,他是一个身材干瘦却在煤矿一线多年打拼的实践者,他也是我们特色技术的重要攻关者。邓院长曾说:“我们煤矿工人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受,特别能战斗”。而我们作为一个煤矿科研人员,除了上述我们还要特别能攻关。
那时煤炭所的该项技术算是刚起步后的小有成效,但是随着人员离职、异动等特殊原因,该项工作就全部交到了他身上。那时候研究院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各项工作的管控稍有点乱,那个项目的很多款项都没要回来,他接手后,全面梳理了项目的全套资料,有些费用矿上的手续还不齐全,矿上也变了几波人,互相推诿,他就成天蹲守在矿上各大领导办公室跟前,和矿方领导反复沟通汇报,用他的坚持完了业务攻关,顺利为煤炭所追回了项目费用。
为了该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全面推广,今年在陕北进行了现场试验。因为春节、疫情等原因试验一波三折,收假后还没来得及回单位报到,他就踏上了攻关的路程。因为技术推广主要是试验性质的工作,矿方并不愿花费大量的人力,只是安排了外包队的两个人主要协助该工作。可是,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把该工作顺利完成,他凡事一定是亲力亲为,写措施、优化配方、设计图纸、现场操作等等。试验现场有个特殊情况泵送口堵住了,为了尽快疏通管路,他拿着安全绳就往上冲,迅速趴到泵送口进行疏通,刚开始拿短锚杆感觉不顺手,用不上力,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拿手疏通,后来泵送口终于通了,那条手臂也被混凝土浆包裹成了“麒麟臂”。
他们的充填技术国内首创
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个同心协力,永攀高峰的团队,他们的“煤矿采空区原矸流态化泵送充填技术”填补了我国充填开采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他们中有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的队长,他们有雷厉风行、忠于职守的战士。他们有的人放弃休假,坚守试验现场;有的人放下家庭、孩子为试验保驾护航;有的人夜以继日,扎根井下,为试验默默付出;有的人即使因特殊原因休假,仍改方案到深夜,时刻关注着现场。
他们——是你,是我,是他,是一群人!他们是煤矿一线的斗士,他们是特色技术的攻关者,他们也是重大技术突破的奠基者。
谨以此,向所有扎根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致敬,嘿,你回来了?
最后,向所有为了煤炭所努力过和正在努力的人致敬!